焦点观察:你真的了解“水稻上山”吗?
就是这块地,2022年很多游客来观摩、摆拍。殊不知,这就是最近网上引起争议的“水稻上山”中的一块农田。
这里是云南澜沧县,朱有勇院士团队的水稻旱作技术,让当地农民实现了“大米自由”。但是,朱院士的辛苦付出遭到了一些非议。
(资料图片)
“产量不可能那么高”
“破坏生态””
……
真相到底是什么?
“水稻上山”究竟是什么?
据了解,“水稻上山”是一种杂交稻雨养旱种的栽培技术,即把“山下水田”的杂交稻品种引到“山上旱地”种植,不用泡田,不用育秧插秧,也基本不用浇水灌溉,还能有较好的产量。
其实,朱有勇一开始都是叫水稻旱种,但在培训农民种植技术时,农民对水稻旱种的意思不是很了解,而“水稻上山”一听就懂,于是也就叫起了“水稻上山”。
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村民以种玉米为主,水稻亩产只有150公斤。而这里的农民会把玉米卖了,去买大米,可能300~400公斤玉米只能换200公斤大米。朱有勇想让山区人民都不去买粮吃,而是靠自己种,除了满足自己的口粮安全以外,对国家的粮食安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
水稻旱作如何实现?
“水稻上山”的推广,有两个难题要解决:
旱地种植水稻,需要筛选适宜的品种。朱有勇介绍,首先要解决在旱地上水稻分蘖的问题。大部分水稻分蘖的时候,水分要非常充足。如果要在旱地上种,就要把水稻从一株变成一丛,产量才能保障。育种团队利用杂交优势,筛选出适宜旱种的“滇禾优615”等品种,解决水稻旱地分蘖难题,实现在旱地条件下的水稻与水田一样分蘖旺盛。此外,还有抗旱的问题,表现在根系要非常发达,旱的时候就使劲拼命长根,一旦雨水一来,它很快就长起来。
水泡田能抑制杂草生长,旱田则极易长草,如何除草是一个难题。朱有勇通过推广应用杂草萌芽前的封草技术,解决了旱地稻田易杂草丛生的难题。他介绍,犁田耙地后,把水稻利用穴播的方式种下去。而杂草的种子大部分在土壤表面,所以播下去以后,如果下雨,杂草的种子就会先萌发,而水稻的种子会后萌发。利用这个时间差,他们可以在播完种以后就打除草剂。而等稻子出来的时候,农药的药效期已经过了。
亩产778公斤,是真的吗?
朱有勇解释,788公斤是去年找了一块比较好的地测产的,非常严格地按照测产程序来的,所有的数据都非常全。他表示,欢迎大家在秋收的时候,实地来看看这里的产量。
据一位村民介绍,“水稻上山”很受农民欢迎。去年,700公斤以上的亩产并不罕见,当地已经推广了405亩。
朱有勇提醒到,“水稻上山”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推广的。水稻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要有足够的降雨量。所以,要研究当地降雨量有多少,降雨量的时间跟水稻发育生长过程的时间是不是吻合。
旱作水稻,破坏生态?
网上流传一些在山体上修建梯田的图片、视频,将其与“水稻上山”、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联,经核实,均为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我是真的想不出他们怎么会说得出这样的话,因为我们这里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事情。我们的土地,是祖祖辈辈长期种植的地,不存在重新开垦。如果愿意亲自来看,可以来找我。
在丘陵山区对符合条件的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由现实国情农情决定的。国土“三调”显示,全国位于6°以上坡度的耕地约4.4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2.74%。在现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些地不仅要种,还必须要种好,就需要通过把斜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配套水利设施等措施,提高这些耕地的产能。
国家对在坡耕地上建设高标准农田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要求因地制宜规范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水稻上山,旱地种植,不是忽悠,是科学。788斤的亩产也不是吹嘘,种植旱作水稻不是毁林造梯田,更不是破坏生态,而是实实在在的科学创新。难以想象也好,存在疑惑也好,但一切应以事实为依据,不能跟风带节奏,让呕心沥血、潜心研究的农业专家遭受不白之冤,更不能让他们流汗又流泪。当然,如果还有疑问,也可以像朱院士说得那样,到实地走一走、看一看,不道听途说、实地调查研究才是获得真相的最佳途径。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知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