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父母为什么培养出很多学渣孩子-重点聚焦
“我怎么生出你这样一个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父母是教授,专家或者有些权力的小领导发出这样的怒叱与感慨。是呀!父母上学时都非常聪明,孩子为什么不像自己,反而成了学渣呢?这还不是个例,而是一种普遍通现象。
(资料图片)
我印象最深的是我本家的一个爷是河南大学毕业。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河南大学,不吝于今天的北大清华。但是,他的五个孩子没有一个考上大学的。小时候,经常听到我本家的爷说:“媳妇娶不好了,坑你三代。”因为,我本家的奶奶不识字,学裁缝好多年连个裤叉子也不会做。他将自己孩子的笨归咎到遗传母亲的基本。本家爷娶媳妇的年代是全凭父母做主媒妁之言,无论孩子遗传谁,只能凭天由命。现在,有很多父母都是大学毕业,甚至不少教授学者的孩子,学习也是一塌糊涂。什么原因呢?
我收集了一批培养出“学渣”的与“学霸”的专家教授的家庭情况进行对比, 惊然发现他们身长存在的三大问题:
一, 父母上学时究竟是学霸,还是考霸
中国的应试教育举行了一千多年,为什么在现在仍在推行。因为,没有比考试更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办法。考试代表什么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尤其是前些年的各种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许多记忆力好的学生平常并不怎么学习,考前将书一翻,用照相记忆法记住内容,考试时正常发挥成绩就能一路狂飙。考霸不可谓不聪明,也不可谓不优秀。但是这样的人除了考试历害,一旦进入实际工作中很容易“泯然众人”。为何?因为学习能力只适合学习,不一定适合工作。这就是流行很多年的“高分低能”的说法。为什么大家都知道“高分低能”不好,还避免不了?因为学习能力在学习中就体现出来了。工作能力必须在工作中才能体现出来。
这也是许多科班出身的人,辅导上小学高年级的孩了都弄不成了。有家长推说,是时间长,忘了!你学的加减乘除为什么一生不忘,牵涉的方程,应用题与涵数就歇菜了。事实上,这不是忘了,而是上学时就没有学懂,理解与内化。只是比葫芦画瓢的会刷题了而已。
二、工作中有没有成就
考霸与学霸的区别是什么?考霸,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过后,学的什么都统统可以抛在脑后。学霸,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考试仅是为了检验学习情况。考霸与学霸在上学期间最明显的差别就是作文。因为,上学读到博士也是学习。但是,写作文二百字就创造。因此,创造力是衡量考霸与学霸的重要参考标准。
一个只有学习能力没有创造能力的人,在工作中很难像在上学时候表现的那么突出了,更谈不上有多大成就了。甚至,很多大学的老师评资称时写个论文都达到发表的水平,还谈什么文化创造。互联网时代,有很多杂志靠卖版面活得滋润和自费出书大行其道的原因,是太多没有创造力的专家教授养活了它们,这也是中国高科技受制西方的原因所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培养出的学生考霸多,学霸少,整个民族的创造力就弱。
三, 有没有学习精神
学习是一生的事业,而不仅是了为改变命运。但是,很多知识分子一旦参加工作后,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除了打牌、喝酒、追剧与玩游戏,学习仅是专业知识在工作中自然补充。
这样的知识分子家庭,最显著的特征是他的书架除了几本专业书外,就是装点门面的中外名著,什么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科学史、数学史、天文史……这方面的知识几乎都是从大众传媒或者互联网上学到的,绝对不专门买书看。因为,他觉得这些知识没必要掌握,也不会创造效益,学它干嘛!
许多学者专家有可能在他的那个领域内得心应手,甚至还达到了学而优则仕,成了能支配人的小领导。家庭教育,恰恰是一本百科全书。一个孩子的成长也需要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家长,方便满足孩子成长期的好奇心。但是,许多学者专家又都是第一次当父母,看一些育儿的书也是纸上得来总觉浅,具体到自己养孩子没有耐心,孩子问问题多了,就烦了。问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就恼了。更重要的是,自己也没有多大的精神追求与学术抱负。孩子在生理方面得到充分满足之后,在知识与精神上得到不到父母的支持,自然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机,更不可能想生命的意义,懒惰的基因一旦主导人,不成为学渣,才怪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