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跟进再降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张炜
继6月8日六大国有银行宣布下调存款利率后,6月12日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等11家股份制银行下调了部分期限存款利率。其中,这些银行的活期储蓄利率从0.25%下调至0.2%。面对新一轮存款利率再降息潮,中小银行大概率跟进再降息。
此次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集体降息,最主要的原因是净息差持续收窄。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日前发布的研报称,在年初贷款重定价和新发放贷款利率延续下行背景下,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承压。从上市银行2023年一季报来看,在40家披露相关数据的银行中,有19家银行净息差低于1.8%的警戒线,14家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平均净息差仅为1.86%。在此情况下,如果进一步压降信贷成本,将有可能使商业银行整体的净息差跌破警戒线,潜在的压力和风险不容忽视。
存款利率降息的一个背景是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不高。有专家指出,银行存款定价市场化程度不够,存款利率下降幅度有限,而贷款利率下降幅度较大,导致息差收窄严重。部分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由于担心降息造成存款流失,利率下调的幅度有限。
当前,商业银行通过存款利率降息来缓解净息差收窄的需求强烈。这也是股份制银行快速跟进大型银行实施存款降息的原因之一。紧随存款降息之后,贷款利率调低的预期在市场上增强。6月13日,央行时隔近10个月以来首次下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当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要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推动贷款利率稳中有降,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滴灌”,持续优化金融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降低汇率避险成本。
就当前经济形势而言,投资、消费需求恢复不及预期,信贷投放节奏有所放缓,市场对经济企稳回升的信心有待进一步增强,加强逆周期调节及引导贷款利率非常有必要。企业和居民实际贷款利率的下行,有助于刺激信贷需求,推动消费和投资提速,助力经济稳增长。不过,这也意味着商业银行仍将净息差承压。与大型银行及股份制银行一样,中小银行同样有存款降息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本轮大型银行存款降息前,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多地中小银行密集降息。例如,宜宾兴宜村镇银行6月1日起执行的整存整取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利率分别下调10个、15个、20个、30个基点。据媒体报道,部分中小银行今年以来已多次降息。以聊城沪农商村镇银行为例,2个月内进行了4次利率调整。其中,4月21日将协定存款利率从1.9%降低至1.5%,7天期通知存款利率从2.1%降低至1.6%;5月11日将协定存款利率下调至1.35%,并下调1天期、7天期通知存款的利率分别至1%、1.55%;5月26日和6月6日两次下调了整存整取三年期、五年期利率。
中小银行分散在不同地区,区域经济与公司经营基本面不同,负债结构与市场竞争力差别也很大,分批梯次调降存款利率,有利于稳定存款市场。不同于大中型银行基础实力雄厚,中小银行采取“小步”多次降息的策略,可以及时观察市场反应,避免短时间大幅下调利率可能导致的存款客户加速流出。
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新一轮降息,拉大了与中小银行间的利差,为后者适时再降息留出了空间。对中小银行来说,应对净息差收窄的压力及大中型银行服务“下沉”带来的挑战,不能只把目光放在利差上。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无论看未来利率走势,还是同业竞争格局,都决定了中小银行依靠高息差、高定价“躺赢”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客户存款选择哪一家银行,比较的重要因素不仅仅是哪一家的存款利率高。事实上,中小银行通常存款利率明显高于大型银行。以活期存款为例,不少中小银行调降后的利率超过0.3%,明显高于大型银行。可就大型银行而言,并不担心存款“搬家”,因为他们除了信誉优势之外,更重要的是综合服务能力强,且金融科技的优势十分突出。换言之,中小银行“揽储”关键在于提升价格优势之外的差异化服务能力,重点要在提升服务上“补短板”,从而有效提升客户黏性。同时,中小银行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在线上服务方面逐渐缩小与大中型银行间的差距,线上线下融合,并降低运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