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天堂的守望》观后感800字 观后感字 播资讯
电影《天堂的守望》观后感800字
已进入深夏,天空一望无际的银白,没有一丝云彩,太阳*辣地炙烤着大地,窗外的树叶一动不动,柏油马路仿佛要起火似的,看不到人影,都躲在屋里避暑。我吹着空调喝着茶看着电影《天堂的守望》,电影结束后,我已泪流成河,心里很痛,被故事情节感动地热泪盈眶,小张望那个可怜又可爱,懂事的形象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时时刻刻都在脑子里浮现。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故事的主要内容是生活在贫困山区的一对父女,男的是单身汉,女孩是这个男的捡来的,日子过得特别苦,没有生活来源,爸爸靠编筐为生,父女俩相依为命,不幸的是,小女孩长到七岁,得了白血病,经过大家捐款才凑齐了医疗费,结果没有找到合适的骨髓而离开人世的故事。最使我感动的是那么小的女孩知道自己得了重病不仅没抱怨父亲而且还很感激父亲,知道家里没钱,自己却放弃治疗,多么懂事的孩子啊!人都有生的欲望,为了不拖累家里,竟然要求放弃治疗,慢慢等死。在这个过程中,她得承受多大的压力,不要说是小孩,就是大人也做不到啊!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自己的死期依然还能阳光的活着。小女孩却能做到,她真的了不起,而且其间还那么淡定还安排了后事,并写下了遗书。其中一个镜头使我感触很深,小女孩得了重病,却假装没事,目的是不让爸爸担心。特别是穿刺时,那么疼她却表现得那么坚强,一声也没哭,咬紧牙度过难关。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记得在我和小女孩相仿年龄时,有一次得了肚子疼,看到爸爸妈妈特别紧张我生病,本来不怎么疼,为了让妈妈关心我,疼爱我,我假装肚子疼得厉害,故意出长气来吓唬妈妈,妈妈吓坏了,下雨天的半夜里妈妈一边哭一边背着我去医院,由于泥巴路泥泞不堪,妈妈深一脚浅一脚在黑夜里快速地走着,妈妈是最胆小的,连一只虫子就怕,为了孩子,却变得胆大了,什么也不怕了。由于慌不择路,有时踩到一个泥坑里,溅了一身泥,有时被一个土堆拌倒,爬起来还走,结果一检查什么病也没有,只是受凉了。可妈妈哪里知道我是装的。每当想起这事时,我就感受自己太不懂事了,让爸爸妈妈担心。这一点我自愧不如。
【资料图】
上天为什么夺取这么聪明,善良又懂事的小女孩生命,这也许是天妒英才吧。
《悬崖之上》观后感-观后感2000字
在中国第五代导演中,张艺谋可以说是最优秀和最高产的,特别是近几年来,拍片的速度不断加快,让人感觉已经70岁的他颇有些中国版“伊斯特伍德”的意思。
在今年的“五一档”,张艺谋执导的《悬崖之上》公映,看了将近一年的贴片预告后终于能看到正片,这让我十分期待,于是第一时间便*了票观看。
先说总体感受:《悬崖之上》是一部张艺谋风格很浓重的电影,虽然称不上是神作,但可以看作是张艺谋写给同行看的一篇高分作文。
十多年前,谍战剧题材在国产电视剧行业内着实火了一把,其中不乏经典佳作,比如《暗算》、《潜伏》、《黎明之前》以及与本片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悬崖》等。然而在国产电影行业,却鲜见这种题材的作品,时至今日能让人印象深刻的,似乎也只有《风声》这一部作品。
我个人分析,这很大程度的原因是谍战题材的作品往往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个比较长的延续性,而电影的时长不太能满足这种需求,而电视剧则因为集数较多,可以很好的将谍战过程中敌我双方的斗智斗勇展现出来。
《风声》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也是故事本身具有“密室杀人”性质的色彩,将空间与时间都缩到了一个点上,从而将整个故事更好的呈现出来。
而《悬崖之上》这部电影,时间和空间都延伸的非常大,尽管有两个小时的时长,但对这个故事来说,依旧不太好展现。不过张艺谋在这里很明智的选择了戏剧性的表现方法,将整部影片分成了数个小章节,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很明确的概括了本章内容,并且直接显示在影片中,让观众有点看戏剧的感觉,看到标题便能对接下来的剧情猜到个大概,从而忽略那些一笔带过甚至根本没有的过程和细节。
张艺谋就像一个金牌导游,在景点里他告诉观众往哪儿走观众就得往哪儿走,保证你看到的都是精品,但至于你没看到的地方有什么景色,别问,问也不告诉你,你也看不到,自己猜去吧。
而且,整部电影的张艺谋式美学十分突出。本片的第一个镜头空降的场景甚至让我恍惚间以为自己还在看张艺谋的《影》,整部电影中,无论是色彩还是构图,都有着浓重的张艺谋味道,把哈尔滨那种远东谍都既波诡云谲又充满浪漫的气质表现的非常充分,让人感觉就算本片没有剧情,光看这些画面也值回了票价。
因为这部电影跟当年那部谍战剧《悬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脑海里总是自动响起《悬崖》的主题曲《地平线》,而当电影看完后,我脑海中响起最多的一句,就是“为了所有人不用对爱人说再见”。
这句话对于整个《悬崖之上》这部电影来说是个很好的概括,四个角色,两组感情关系,到最后每组感情关系各有一人壮烈牺牲,而他们对彼此的爱人甚至来不及说一声再见。
他们不是不想跟爱人告别,而是来不及告别,正是有了这一个个“他们”的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我们不用再被迫向自己的爱人告别。
在这部电影中,张艺谋故意对每个角色处理的都很冷静,包括两位牺牲的烈士,无论是战斗还是牺牲,都没有故意用喊口号、慢镜头和悲壮的音乐去烘托他们,而是让我们看到这些英雄跟我们普通人一样,跟哈尔滨天空中的雪花一样,无声无息,静静落下。历史上很多英雄跟他们一样,就这么带着秘密无声无息的牺牲,有的甚至连名字都被人遗忘,但正是因为有这些最普通的英雄存在,我们才能从被奴役的命运中挣脱出来,开创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新时代。
而在这部电影中,还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更深的话题,那就是:死,很不容易;活着,更不容易。
在本片中,作为最深的潜伏者,周乙面对的情况其实比两位牺牲的烈士更为艰难,因为他要不断地潜伏下去,而这样就必定面临着看着同志牺牲却无法相救的悲怆。在片里一头一尾的两场处决中,周乙都在现场,他递枪递酒,看着自己的战友在自己面前被处决,看起来面无表情,实际上心却在滴血。
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就是在最后的处决中,枪响的一瞬间,周乙拿着打火机的手不自觉的抖了一下,作为一个杀人如麻的特务,面对这种场面还会被吓一跳似乎有点说不过去。其实,这是他最难过的表现,心头一颤,为的是无法挽救战友生命的悲痛,但他甚至无法为自己的同志留下一滴眼泪,因为他还要背负着使命继续活下去,迎接黎明的来临。
那一瞬间我想到了两件事,一件是在电视剧《风筝》中,柳云龙饰演的郑耀先对即将被处决的我方情报人员说的那句“送你上路的是你的同志,求你不要恨他”;另一件事是曾经看到的资料,我党的“五重间谍”袁殊在年老之后患上了精神疾病,经常喊着自己牺牲战友的名字大声痛哭,求他们原谅自己。
有时候,活下来,比牺牲,还要悲壮。
说完影片情节,再说说刘浩存。这部电影*了一批国内演技过硬的实力派演员,而刘浩存这个新人在这帮“戏精”面前,短板便一下子凸显了出来。刘浩存的灵气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她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不过演技并不能只靠“眼睛会说话”就完事了的。
在她初次亮相的《一秒钟》里,她所扮演的角色台词其实并不多,即使不说话,靠着那双眼睛也能完成整个故事。但在《悬崖之上》这部电影中,还想靠眼睛说话就完全不灵了,而且跟她搭戏的于和伟,用一场更厉害的表演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真正的“眼睛会说话”。
在朱亚文饰演的楚良牺牲的那场戏里,镜头长时间停留在于和伟的脸上,他当时基本没有任何表情,但我们却能从他的眼神中看到无比复杂的情感,就这一点,刘浩存需要学习的还很多。
其实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越琢磨越感觉张艺谋在拍谍战片的同时也拍了部黑帮片,礼帽风衣大雪地,枪战割喉追车戏,一切都像极了上世纪的黑帮电影,而且最后一幕的车中勒杀,完完全全是还原了《教父》中的场景,当绳索套住雷佳音脖子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他的脚肯定要踢破车窗,最后果然没有出乎我的意料。
在这部电影中,张艺谋反反复复地跟大家强调“乌特拉”在俄语里就是“黎明”的意思,很多人表示不解,难道哈尔滨满城都是俄罗斯人却没人知道乌特拉的意思?当然不是。大家上学时候都写过作文吧,当作文里反复出现一个词时,作用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突出文章中心思想。
所以我要说,这部《悬崖之上》其实是张艺谋的一篇高分作文。文章规矩公正,用词规范,主旨明确,虽然打不上100分,但绝对是80分往上的水平,对于目前国内很多电影导演来说,照着这篇作文一字不落地抄,绝对比他们自己憋破了头想出来的玩意儿要好的多。
标签: